伊拉克反政府武裝“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”(ISIL)在伊西北部一路攻城掠地,劍鋒直指首都巴格達。短短幾天里,數萬名伊拉克政府軍被號稱只有幾百人的ISIL武裝打得潰不成軍,幾乎全無“存在感”地喪師失地,此前美國煞費苦心的扶持、不惜工本的軍援,竟似毫無用處。
  病急亂投醫,伊拉克馬利基政府不但在12日緊急呼籲召開安理會特別會議,更不斷向國際社會求助。稍懂中東地緣政治的朋友不難明白,此時此刻,真正有價值、有意義的外援只能來自兩個方面,要麼美國,要麼伊朗。
  然而,強勢釋出重返亞太政策,又在處置烏克蘭變局中處於劣勢的美國,還會接手這一自己造就的爛攤子嗎?
  小規模干預未必有效,有資敵風險
  大規模出兵無異於自認外交失敗
  馬利基是什葉派,伊拉克雖是傳統遜尼派掌權的國家,但論人口卻是什葉派居多,而伊朗又素來以什葉派盟主自居,只因一個是波斯族,另一個是阿拉伯族,歷史上又有邊界之爭,“輸出革命”之嫌,以往錶面上一直維持“你不請我不來”的心照不宣,如今馬利基病急亂投醫,伊朗自然樂得順水推舟,公開表示“願意幫助”。
  那麼,美國呢?要知道,伊拉克變成今天這樣,很大程度上是美國“外科手術”所致。
  最初的幾天里,美國白宮、國務院等的表態似乎晦澀不清,模棱兩可,時而說“派兵不在考慮範疇”,時而又聲稱“一切可能的選項都在考慮之中”、“不會袖手旁觀”。但13日晚奧巴馬的演講讓一切變得清晰。
  當晚奧巴馬宣佈,美國“不會在缺乏政治保證前提下進行軍事干預”,這意味著非但美軍的大規模重返是不可能的(就更不用說地面武力了),且就算是空襲、軍援,暫時也無法指望太多。
  道理是明擺著的:小規模軍事干預未必有效,更多軍援弄不好被ISIL繳獲,反倒“資敵”,而大規模出兵無異於自認失敗,“兌現承諾從伊拉克撤軍”,是奧巴馬為數不多的重大個人外交成果之一,在關鍵的中期選舉年讓這一成果變成政治笑話,後果和代價,絕非奧巴馬和民主黨所能承受。
  不僅如此,去年美軍籌劃撤軍時,奧巴馬政府曾希望留下幾千美國“顧問”,條件是讓他們享受部分治外法權,結果被伊拉克政府拒絕。此次奧巴馬又提“政治保證前提”,顯然有趁火打劫,逼馬利基政府重新考慮之意。
  當然,極端勢力坐大同樣損及美國威信,也確如奧巴馬所言,ISIL對伊拉克“構成威脅”,並“潛在威脅到美國人民”,已構成“地區性問題和長期問題”,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,奧巴馬縱不想管也還是不能袖手旁觀,但在各種掣肘下,其作為恐也止於有限的軍援、空襲(多半還是如在也門那樣的無人機空襲)。
  ISIL雖來勢洶洶,實則曾屢吃敗仗
  要南下攻占什葉派腹地,勝算不大
  不過,ISIL看似來勢洶洶,其實並非許多人感覺中那樣強大。他們曾在2006~2011年被美軍前駐伊拉克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的“以遜尼派制遜尼派”正確戰略下弄得只剩幾百人,是“阿拉伯之春”和敘利亞內戰讓他們得到了迴旋餘地和喘息之機,在隨後的敘利亞內戰和敘反對派內訌中,殘暴且頑固推行原教旨主義的他們成為眾矢之的,屢吃敗仗,最終不得不重返伊拉克。本輪攻勢其實早在1月即開始,當月他們攻下了重鎮費盧傑,針對摩蘇爾的圍攻則是5月20日開始的,只不過外界並未在意。
  摩蘇爾和提格裡特等地,都是傳統的遜尼派地區。由於對美國撤軍和“偏心眼”失望,一度或親美、或中立的當地遜尼派勢力,此刻紛紛站到ISIL一邊,而當地駐軍也因此內部分裂、兵無鬥志,才導致前幾日的潰敗。但再往東南,則是什葉派的腹地,當地勢力就算不滿馬利基政府,也絕不可能依附ISIL(因為依附了也是“異端”),而意在趁火打劫或畫地自保的遜尼派地方勢力也絕不會為ISIL火中取慄。ISIL極端主義本性不改,歷史上在幾乎每一個地方,最終都會因“斬首”、強推沙里亞法等問題,和昔日盟友反目成仇,這一點,曾經滄海的伊拉克遜尼派首領們,又怎會不心知肚明?
  早年美國以清繳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,入侵伊拉克,雖然絞殺了薩達姆,但伊拉克卻沒有給美國人帶來任何的驚喜,不但沒見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,還飽受國際社會詬病。就在不久前,伊反政府力量還把美國扶持起來的現任新政府給打回了原形。美國在大中東地區留下一處處反恐戰爭以及“民主革命”的爛尾樓,沒有其他力量能夠接盤。美國戛然收手,中東前途不明。美國實現了一些目標,也給自己埋下更大隱患。但中東的事情暴露了美國力量的局限。
  無論如何,經過這麼一番折騰,馬利基政府捏著鼻子請回“美國大爺”的概率,無形小了很多——何況如前所述,即便他真心請,奧巴馬也未必願意冒險回去。
  (原標題:伊拉克亂局,美國如何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p95ypkn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